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2022清华大学景观学系研究生课程作业

文章转载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1 概述

2022年12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研究生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二)》终期评图于线上举行。本次课程选题为“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联合教学。共计50余位师生参加了终期评图,包括特邀嘉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易立研究,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张静总建筑师,课程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朱育帆教授、许愿助理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傅娅副教授、周斯翔老师、钱丽源老师,以及26位清华学生和25位西南交大学生。

全体师生合影©张瑾渝

评图开始前,清华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教学团队分别介绍两校课程发展概况和本学期教学安排。傅娅副教授回顾了西南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5年的联合教学设计课程,课程选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前瞻性;强调了设计课程的多校合作、校企合作,希望两校师生的交流和碰撞能促进同学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考。朱育帆教授追溯了两校联合教学的历史,介绍了此次课程选址的复杂性,并强调这种复杂性会成为中国存量更新时代下的常态,学生需要进行相应设计训练。

汇报的顺序按照两校学生相互穿插的方式开展,共有12个小组(分别6个小组)逐个完成汇报。“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选题具有一定前沿性,希望探索面向遗址保护与展示、城市公园建设、城市文脉延续等实际需求的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法。同学们的发力点都是以遗址保护为基础,建设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公园。不同小组的成员在课程大纲所规定的设计程序基础上,自主选择介入成都市皇城坝文化区北区的切入点:有以考古文物为抓手,也有以摩诃池的历史文化为基础,还有从体育设施改造等入手。之后,学生们运用特定的策略,在交通、功能、水系、种植、文化符号等方面逐步展开推演,从宏观的市域尺度到场地区域,再过渡到地块的空间尺度,最后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公园。

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选址©许愿

嘉宾们根据同学们的方案,精准地进行点评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分别涉及到合理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等诸多方面。整个汇报和点评紧锣密鼓展开,知识密度紧凑,头脑风暴剧烈,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结束。

最后,两校的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总结。西南交通大学周斯翔老师总结了此次课程的三个关键词“坚持、想象、分寸”:对设计理念的坚持,对场地的想象和创造以及设计过程中对空间尺度的反复推敲。随后,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进行了总结,主要聚焦三个方面的内容:清华与西南交大的联合教学的积淀以及疫情反复情况下坚持的不易;成都东华门遗址这一场地对探索中国存量更新时代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设计课程中观念体系的建立以及设计语言的锤炼。

2 成果展示

第一组

设计题目:再寻摩诃——天府之诗(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小组成员:

方案简介:

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位于成都市中心,承载着城市公园、遗址保护、文化传承、交通枢纽等重要功能。

在场地调研的过程中,3000年的古城历史如何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存是设计处理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解决遗址保护与城市需求的一系列矛盾关系。考虑到遗址保护,整体设计中体育馆与遗址区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和隐忍的建设方式,来回应成都人“雄起”的精神起源与千年来的古城记忆。因场地的复杂性需求,对场地内建筑需局部保留,将部分功能与场地结合。此外,需重新梳理场地的交通,以此减少地面交通对公园活动的影响。

其次,设计述求将场地历史融糅于现代生活,需要寻找其实现路径。成都“以水定城”,园林因水而盛,尤以晚唐五代古摩诃池为历史鼎盛,因此设计以水为切入点,以花蕊夫人《宫词》为蓝本,提出“诗词转译”的策略,以期重现摩诃盛景。将古摩诃池九种游园活动“转”为九景串联起场地交通和功能,而《宫词》的意境“译”为场地的空间氛围。

基于场地历史格局和上位规划指导,设计由城市整体性出发,希望从生态、文化、交通、功能四个方面链接周边城市界面,建立起场地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打破场地边界,营造自然、共享、开放的城市生态公园。

©隋琛,孙宇轩,汤羽婧,江采璇

第二组

设计题目:千面摩诃唤醒计划——基于摩诃池历史研究的成都文化中央公园设计

小组成员

方案简介:

摩诃古池苑,一过一消魂。

唤醒贯穿古今的千面摩诃,在未来重新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

1再寻场地千面

基于资料分析,我们可以从场地文化历史价值充分感受成都人民生活的多样性,也能发现场地面临记忆破碎、与周边割裂等问题的复杂性,反映出场地现状的千面性。

对于场地未来发展,其定位为千年历史迭代特色的文化中央公园,若想贯穿古今,千面摩诃是重要的设计锚点。

2千面唤醒计划

根据考古情况研究和现状分析,我们的概念以重现摩诃池为目标,关注摩诃池历史的千面性以及摩诃池印象不存的现状问题,提出千面摩诃唤醒计划。

我们希望未来的文化中央公园可以延续古代摩诃池的千面性,并转译成现代成都生活的多样性。沉浸式体验古今千面摩诃,让场地成为不断发展的活力源点和跳动的蜀都心脏。

3孕育千面摩诃

根据策略生成平面图,全园以曲线环路串联。将现代摩诃池水面中置,以吸引更多人群进入场地活动。根据三个分区进行个人节点选择,深化场地千面性。

历史上成都传统十二市一直与摩诃池紧密联系,代表了成都特色,其中也包含了季节和活动的变化,因此我们在记忆之面区域内选择十二市结合摩诃池相关诗词,形成四季变化的十二景。以季节变化自然兴衰展现千面摩诃。

©高嘉阳,谢东林,韦洛瑶,毛圣雯

第三组

设计题目:不遗失的方向

小组成员

方案简介

成都城名千年未变,城址千年未移。自古以来城市发展沿着北偏东30°的轴线形成了城市最初的肌理。明代蜀王府南北向建置,体现了礼制思想,其南北向轴线对成都城市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成都城市格局演变的分析,我们认为轴线的方向是贯穿成都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不仅连系了过去,现在,也连系着未来。因此我们组以“不遗失的方向”为题,尝试将轴线、方向、城市肌理进行耦合碰撞,探索传承文脉、面向未来的公园方案。

在场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轴线的耦合形成了公园的基本骨架。从历史中寻找线索,抓取成都十景的意象,以现代景观的方式转译于公园之中;场地核心区域结合历史上摩诃池变迁过程以及水位的变化,形成了以摩诃池变迁为题的景观序列。轴线不仅体现在宏观的构图,也构成了微观的形态语言。三条轴线相交形成的三角形语言宛如指针一般,象征着不同的方向,它或在地形中、或在构筑上,更有以倒三角形式存在于场地中,通过视线连系着各个节点。场地中的构筑形式借鉴考古遗址中的历史层叠语汇,既体现出城市历史的厚重,也回应了面向未来、巴适的成都生活。

©黄浩真,山本祐子,栗夏林,贾雯芮,尹旭

第四组

设计题目:还东华焕锦城

小组成员:

方案简介:

我们期望能通过富有动势,形式跳脱的场地,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带来视觉上的刺激,打造有别于现有绿地,富有视觉吸引力的现代开放空间,我们也对方案赋予“凤凰来到东华门”的寓意,期待实现“还东华,焕锦城”的目的。

在制定整体规划的形式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场地有两个不能忽视的控制条件,分别是体育馆和保留的人字路。

摩诃本身的意思是无限大,我们把场地想象成一片无限大的水面。这个时候有一滴水落在场地上,以体育馆为核心泛起涟漪,并以此形成方案形式的弧形控制线。

针对人字路对场地的割裂,我们决定设置核心构筑物串联四个方向的交通。核心构筑物的形式是顺应弧形动势生成的,外形就像从裂变大地中飞出的凤凰,我们组也是将它称呼为凤凰台。

接下来,我们顺应弧形的动势,营造了山水地形,水面和地形形成交错咬合的状态,形成以大水面,水湾,河流以及半岛为主的场地基底,便于在接下来的设计中打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在大框架的控制下,进行动势的递进延伸,形似毛笔的笔触,延伸的动势是我们节点设计的基调,最终形成我们的整体方案。

©畅正男,吉博文,刘静,孙艺

第五组

设计题目:烟火摩诃

小组成员:

方案简介

庙会、观灯、十二市、浣溪沙、杜甫草堂、锦里是成都;变脸、火锅、茶馆、能猫、麻将、说唱也是成都。连续6年新一线城市榜首,连续13年最具幸福感城市,无数的标签,什么是真正的成都?我们试图诠释它,自唐宋时起,以寺观园林、官宦园林等公共园林为主要承载地的游乐活动开始在成都盛行,摩诃池由此从皇家园林转变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城市的烟火气中。

成都体育中心于1991年建设成功,自92年的明星义卖活动到甲级联赛,由全兴队引起的黄色旋风、雄起风席卷全国,保卫战座无虚席,引来一众明星!尽管举办了无数赛事活动但体育中心最终由于运维无法平衡而关停,后由文旅集团对其进行改造,途中因发现大量秦汉三国到宋元明清的遗址而暂停,这些遗址对于重建成都历史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

商业、休闲、游乐、集会、体育是成都带给我们的印象。融入市民生活的商业与游乐活动,从人民广场的相亲角到太古里的大熊猫再到体育中心的球赛,都刻在了在现代成都人的生活里,我们取自成都的烟火,结合场地所在的摩诃遗址来诠释成都烟火形象。

致力打造一个生动魔幻的遗址公园,形成以体育中心为起点的城市烟火中心,带动外围4 个板块,分别是承接体育功能的体育板块,以休闲活动为主旨的活力板块,以遗址展示为主题的文化板块,以生态功能为主的生态板块。在这些板块里,新的成都生活在此展开,喝茶、看戏、吃火锅、踢球等全年龄活动,全季节开放,城市烟火在新的公园里重新绽放!

©朱芷萱,唐玲湘,张知今,江涛,柴金崇

第六组

设计题目:摩诃缘

小组成员:

方案简介:

摩诃池,这存在于历史中的水面,成都市自古以来不曾动摇的中心,因一次“意外”的挖掘再次与今人相遇。从诞生到扩散,从发展到尘封,摩诃池的“一生”都在对这片土地的精神、文化和历史产生影响。

本方案从摩诃池的史志文化空间入手,研究其千年来的演变过程及场地故事,提炼出核心的历史脉络。并基于场地本身条件出发,研究场地需求及定性。试图在重塑摩诃胜景的同时,重现市民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在空间中探讨摩诃池与一座城之间奇妙的缘分。以“缘”为介入点,寻求古今之联系。提出“摩诃缘”的设计概念,“溯源自古,结缘于今”。

③摩诃池置中,在斜轴布置开放空间秩序,与历史对话。

④根据场地条件落位“摩诃缘”概念及功能,周边空间与摩诃池发生联系。

⑤根据周边空间需求,使用广场和地形塑造空间开放层次。

⑥构建园路体系,形成空间联系。

达到提升周边开放性、场地可达性、场地绿地率、构建向心性的空间秩序、赋予场地文化和教育的意义。

最终形成了以摩诃池为中心,寻缘之环、参与探缘之环、公众结缘之环、历史梦缘之环四大环围绕的设计结构。重建了成都人与摩诃池的时间、空间以及精神之间的联系。

©赵子健,李安琪,孙若曦,徐金鹏

供稿:张瑾渝、许愿

– END –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发布于:北京市


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