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考研科目)




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考研科目

2022年7—8月,1300余万教师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开展暑期学习,收获满满。为进一步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累汇聚暑期教师研修的优质典型、可迁移的教师数字化学习特色案例和工作经验,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组织开展了“2022教师数字化学习特色案例征集”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全国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投稿近3000篇,经过初选、终选两轮遴选流程,最终选出150篇稿件。

现将遴选出的150篇特色案例进行发布展示,希望藉此传播、推广先进经验和模式,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教师队伍建设助力。

国际关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反思与设计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彭昕

摘要:“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内容中强调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性。作为大连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本人通过参与暑期教师研修实践,抓住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切入口,基于研修内容对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反思与设计。

探索背景

国际关系专业不同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特色。有鉴于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社会,国际关系相关专业知识在资政、启民、知识普及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科在致力培养学生全球性思维的同时,更注重训练学生从正确的立场出发理解国际政治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中国所处国际局势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正确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的能力。

除了学科特点,对国际关系专业的学情加以分析不难发现,正是那些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议题有着更为浓厚兴趣,有着更为热忱家国情怀的学生,在高考志愿选择阶段会倾向于主动报考本专业。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学生也更为关注国际形势,关心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这为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提供了更为积极有利的环境,为在师生围绕专业学习的互动中实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提升等德育目标提供了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国际关系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上都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具备了足以深入展开的结合点。结合这些交叉点,为实现国际关系专业课程思政的纵深推进,以下将从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提出更为具体的建议方案。

主要做法

一、理念剖析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教育学相关理念,主要是协同实践和隐性德育。

1.思政课程开展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实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实践来源于教育学的协同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上,除了关注同一教学议题上教育人员或教育系统的组织协调,我们关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课程体系上实现协同实践的创新。配合既有系统性思政课程设置,作为国际关系专业师生课时占比最大、内容体系最精的专业课程无疑是强化学生思政认知的最好选择,有助于打破思政课程与通识课、专业课各行其是、相互分离的局面。

2.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隐性德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具体到国际关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聚焦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之间的跨国互动,主要从理论或政策的角度研究影响这些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在资政、启民、知识普及上发挥重要作用,这需要用理论知识输出的显性教学和道德情怀感染的隐性教化两条腿走路。

国际关系专业易于、适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量化配比,而是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同时,通过预设教育环境与教学情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寓于其中,让学生在丰富、具体的专业内容情境中感知、内化具体理念,以此对在思政课程上形成记忆与认知的知识性内容进行深化理解及感悟。

二、实践步骤

在明确国际关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所涉及的相关教育理念基础上,要推动思想教育融于专业学习的具体实践,需要深挖国际关系专业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内容、确立思政教育能够结合专业培养同步开展的教学形式。

1.国际关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设计

国际关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探索本学科内的思政相关内容以及找到与思政课程的有效协同点,即从“自生”和“引进”两个角度发掘国政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国际关系专业进行思政建设的主要智识资源大致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理论,将中国政治学理论融入世界政治学语境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三者从中国到世界、从理论到实践搭建起一座三维立体的国际关系专业思政元素资料库。

2.国际关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的升级,为融入思政元素、追求思政目标,适应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逐步充实与丰富,国际关系专业教学要兼顾“课前”、“课上”及“课后”三个环节,统筹“课内”“课外”两个场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课堂延展、将教学活化。为完成这一设想,涉及到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翻转课堂和两个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在国际关系专业课程中的使用,在深化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实现场景。以《国际关系概论》中的《全球治理》为例,除少量疑难,全球治理议题涉及多元行为体、公共产品等相关概念、理论等知识性内容不会在课堂上重复。在课前对于专业知识进行了预先认知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环节,师生应基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实践经验,将相关理论予以具象,集中讨论线上学习时出现的重点难点,在具体案例中进行深入理解。这既加强了学生的针对性学习,开发了教师对于知识应用的指导功能,也提供了情感价值建构的实现场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化中自然加强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同与自信。这种兼顾深化专业知识与引导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既迎合了未来科研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有助于思政教育隐性德育目标的达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从“课前”到“课上”的学习自主性和有效性,将理论知识从认知层面转向了理解、应用层面。在此基础上,“课后”这一环节需要学生从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与塑造价值,可以直接对接至“第二课堂”建设。

国际关系专业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在模拟联合国、外交谈判大赛、外交外事礼仪大赛等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都可见一斑。除了这些传统活动所能激发的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国际关系专业的第二课堂设计在与其课程思政建设在内容上实现同步的同时,在形式上不断丰富。比如,伴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等国际事务的实力与意愿不断增强,国关专业学生所组织和开展实践的目标,已从国际组织人才参与与执行能力的培养扩展到国际组织人才组织统筹能力的提升上,从项目参与到更为主动的平台创设,这与中国外交近年来积极倡导多边主义、供给公共产品的成功实践息息相关,是学生从专业知识到专业实践全过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得以提升的切实体现。

3.国际关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测评与反馈

需要指明的是,正如德育的隐性特征,课程思政建设最终在学生行为上得到的具体反应也会相对模糊,甚至很难与课程思政教育建立起明确的、可量化的关联。因此,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而非单纯的结果导向,另一方面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外部评价(包括家长、社会等主体)与师生互评协同的综合评价体系。

感受体会

通过“2022暑期教师研修”的专题学习,我们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工作的一项战略举措,关乎人才培养,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大计。基于丰富的思政元素,国际关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足以在理论成果与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中、在理论知识和背景知识的相互建构中,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同频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既完成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培养政治人才的思政建设目标,又实现反哺、推动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构建,尤其是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勃兴,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持续性正向互推。

精品悦读

学术精华

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考研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