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去年下半年频出的消费贷问题让人唏嘘不已。据融360不完全统计,49.15%的用户每月的消费贷款(不含房贷、车贷)占当月收入的30%以上,有4.25%的用户每月贷款额度占实际到手收入的100%以上。而加上房贷、车贷后,有5.44%的用户每月贷款金额比到手的工资还高。也就是说,有些人即使把全部工资都拿来偿还当月的应还贷款,仍然是不够。那么,这些个体消费行为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对整体的经济形势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最近新出台的政策个人纳税基准提高,这对于企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再深一层,看似福利的表面,是否会有反作用呢?

除了这些常热话题,还有2018年开始至今的资本寒冬一事。具体表现是,曾经疯狂买买买的公司还来不及开始卖卖卖就直接宣布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裁员倒闭,创业公司甩出绝美PPT也拿不到投资就好像浪潮褪去后躺在沙滩上瞪大眼睛的鱼干,BAT、华为这些帝国企业停止社招…那这些外部经济行为,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以上这些,微观经济学都在试图从最基本的个体需求行为对市场乃至社会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力来进行解释。进一步说,微观经济学讲的是一个经济生态圈的运作模型,如何通过供需自我调节,实现资源流动与最优的配置。

所以,微观经济学谈到了下面几个很重要的词:

需求:指消费者的需求,在任何价格下愿意购买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供求:指生产者的供给,在任何价格下愿意提供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均衡:在某个价格上,一个愿买一个愿卖的商品数量。

如果我们不做任何限制,在所谓的均衡上实现买卖双方都满意是很容易解决的,但问题就出在钱这件事上。钱或者说你拥有的资产,在一定的价格下就限制了你的购买数量。于是,又出现了下面这几个名词:

效用:消费某个商品时,让自己感到满意的程度

预算:自己到底有多少可以支配使用的钱(现金)

效用最大化:用有限的钱让自己感到最爽

西方经济学家们在考虑让自己非常享受时还发掘出来一个新问题,人都是喜新厌旧的,比如喝小蓝杯(Luckin咖啡),第一杯很享受,于是要了第二杯,感觉太不错了,又喝了第三杯,喝完感觉有些撑,再喝第四杯结果没喝完,提到第五杯会想吐,第六杯。。。所以,总有某个临界值,让人觉得一点也不爽了!那么,这个是第几个呢?这里,微观经济学研究出这几个词:

基数效用论:喝每杯咖啡时的满意程度

序数效用论:按照喝每杯咖啡时的满意感,给这些咖啡做个排序

边际效用:每喝一杯咖啡时自己的开心增加的程度

效用递减规律:也就是一开始喝得很开心,但喝到某杯后(某个数值或某个程度后),想吐。。。

有了效用论,再加上前面的预算,就使得人们开始进一步考虑,为了让自己非常享受,一个资金有限的人,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钱如何才能花到最开心的那件事、那个数量上。所以,有三个方式:

要么扩大自己的预算,多弄一些现金出来,比如借消费贷;要么,消费降级,戴森吹风机改成飞科忍一忍就好,这就叫收入效应再要么,在某宝上寻找同款高仿产品,一样让自己高兴,这就叫替代效应

而这些消费者付给生产者或者售卖者的钱,经过进一步流通,就成为了生产厂商的收入。生产厂商为了更多的利润,会去扩大生产规模赚取这些利润。但问题就来了,无限扩大生产规模就一定可以赚到钱吗?难道不需要考虑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还要多租些厂房、多购置些生产设备、甚至多招聘些工人吗?于是,厂商需要列方程式好好计算产量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如何组合使得成本更小、产量更大,其数值需要好好计算

边际产量:类似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每花费一单位的生产要素组合,可以获得的产量增量,算好这个值可以减少投入避免浪费

边际产量递减:类似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到某个阶段后,就再也榨不出东西了…

在计算的过程中,厂商还发现了一个让人呕血的事情:资本和劳动之间居然存在着替换关系!比如,多花钱买个机器人,可以一次性替换掉10个工人;而有时候,用100个工人还赶不上一台机器作业的迅速和准确度。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名词:

边际技术替代率: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所能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拿前面的工人和机器的例子来讲,一个机器可以替代的工人越多,代表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但问题又来了!

假如买个机器人需要50万元、10个工人一个月只需要5万元,而机器人用了5个月就报废,算来还是用工人合适;但假如这个机器人做得非常好,用了2年还可以用,那一定是机器人合适啊!

这时厂商崩溃了,原来生产要素不仅要算它的产出能力(即边际产品价值)还要算它的实际成本。就像上面这个例子,还涉及到了短期成本、长期成本、平均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给机器人上油)。这么复杂的计算方式,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在挠破脑壳之后终于得出一个结论:要想获得最大的利润,必定有一个万能方程式,它所对应的产量,可以让成本最低!它就是:

当厂商根据这个式子生产多少产量能获得最大利润时,又发现了一个成本上的难题:作为极其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工资太低不愿意干活,工资太高居然也不愿意干活了!所以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薪资,而且制定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公司给员工代缴税的问题,到底是把税赋的负担嫁接给员工,还是自己承担,或者双方按某个比例分一分呢?国家现在将纳税基准提高了,自己的某些员工纳税少了,自己也可以跟着少缴纳了,那不然以后的新员工,薪资都正好卡着这条线,他们不缴税也会高兴的!但没有缴税记录的人,在未来是否还能享受到国家的一些福利,真得也难说。所以,工资和闲暇之间的相互替换就导致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现在,厂商终于要叹口气了,就这么多钱,只能雇这么多人,平均薪水不能高于这些,本期就租这么大的厂房和办公室买这么多设备,好了,撸起袖子加油吧!生产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待厂商拿着厂品进入市场售卖时,他发现,市场上居然有好多同样、同质的产品,卖高了没人买、卖低了自己亏,那就按市场价卖吧,这是完全竞争市场;或者他又发现,市场上居然有另外一个厂商卖着和自己一样的产品,那就和他商量商量,一人一半市场,各相安好,这是寡头市场;他还有可能发现,我去,市场上早就有个非常厉害的厂商了,卖得价格比自己高很多,但是名头响、还有各种上层人物保护着,自己根本无处可卖,悲催的,这叫垄断市场

所以,为了让厂商有口饭吃,出现了一只看得见的手,偶尔出来调节一下,尽量出现一个完全竞争、较为公平的市场,让厂商把产品卖掉付给劳动者工资,劳动者拿着工资去买自己的心仪的产品,所有人获得最好的收益,最后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圈,这就叫帕累托最优。

说起来,就是下面这幅图了:

网上找的

所以,一个个体会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再回到文首的资本寒冬话题上,个人的薪水、福利都来源于企业,如果企业开始过冬,个人也不会好受,可挪移的空间也会更小。

可能较好的方式是,多关注宏观政策,及时调整方向;或者,好好学习,在寒冬之时常常反醒和养精蓄锐。

更多文章请微信关注公众号 “橄榄杂记”。
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赞 (0)